连日来,太阳炙烤非洲大地,但刚果(金)刚波夫项目主矿体露天剥离现场依然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繁忙景象。
KM采矿部承担了中国有色集团刚波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主矿体露天基建剥离任务。由于进入11月份后,刚果(金)的雨季即将来临,一旦雨量较大,工程施工将受到极大影响。
当前仍是刚果(金)的旱季,是基建工程项目施工的黄金期。于是,KM采矿部的员工斗酷暑、保安全、抓质量,他们每天披星戴月地坚守在施工一线。
日前,笔者到达刚果(金)刚波夫项目现场,以一个“新工人”的身份,跟着KM采矿部的管理人员、项目现场负责人当了一回“矿山基建人”,感受到的是他们高温天气下无怨无悔地坚守和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的决心。
KM采矿部员工早上6点起床,6点半吃早餐,7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7点半,KM采矿部工程技术主管王耀搭乘通勤专车到达施工现场。第一站,他首先来到涵管敷设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这项重点工作是为即将到来的雨季做好防汛、排水准备。王耀介绍:“当前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时间和天气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抓紧抢时间,进度才能跟得上,工程才能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完工。”
随后,王耀到达露天主矿体1400平台基建剥离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施工现场真可谓热火朝天,2台950挖掘机、3台480挖掘机、17台60吨矿卡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业,22名中方人员、163名刚方人员在岗位忙碌着。
在露天主矿体北山1400平台处,生产安全主管江佑能和测量工程师朱润秋正在边坡处查看挖掘机修整边坡施工情况,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设计规范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在北山1400平台处,王耀与地质工程师路传新相遇,就施工顺序、矿石品位分布及采剥方案等技术问题进行沟通,明确下一步采剥计划的作业点及工作思路。因为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工作,一个月前本来白白净净的王耀,现在也成了半个“黑人”。
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沟通技术问题。
在与路传新分开后,王耀又来到露天主矿体尾砂坑处对尾砂的现状进行勘察,提前研究谋划下一步尾砂回采的方案。
在1390主运输平台处,一台矿卡因故障停车。安全工程师方海涛发现后,立即拿出对讲机与当班班长、维保单位同力公司维修人员联系,安排维修工立即进行抢修。“立查立改、边督边改、即知即改,消除各类隐患,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方海涛说。
方海涛一行人还急着赶往下一个作业点。临走前,笔者不禁问了个问题:“这么多点,跑得过来吗?”他回答:“那就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巧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盯紧盯牢项目建设。”于是,KM采矿部的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行动,确保每个作业点都能兼顾。
跟着方海涛一行,笔者在露天主矿体施工现场转了一圈。现场测量工程师朱润秋则跟了出来,当起了“导游”。“回想一年前,工地现场还只是一个大坑和原始的山包,谁能想到如今已形成了三级台阶的露天矿山。”朱润秋感慨道。
到达北山营地时,看到采矿部翻译王星星正在给刚方班长反馈现场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在安排工作后,王星星向笔者介绍道:“自己会中、英、法和当地斯语,主要工作就是作为中方管理人员与刚方人员进行沟通,让各种生产、安全指令能够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促进生产协同。”据了解,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现在中方员工也会简单地常用斯语与刚方员工沟通,下达工作指令,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采矿部翻译给刚方班长反馈安全检查情况。
在营地的维修基地现场,维修工张恩红正在给铲车铲齿进行加固焊接。维修完毕后,他告诉笔者:“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恶劣天气影响,雨季雨水多,施工场地泥泞不堪。旱季酷暑,基本上是顶着烈日干工作;其次,工作需要边干边学,不仅学技术,还要学当地语言,方便与刚方人员沟通。”至今张恩红还记得3月的一天,大家穿着鞋子下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皮鞋、运动鞋全沾满泥巴,而且有时脚踩下去根本抬不上来,在工地工作的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渐渐地,太阳落山了,一轮圆月爬上来。
在经过短暂的晚餐时间休息片刻后,KM采矿部的员工又开始了下一个班次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一天的时间,早点来可以多跑几个作业点。”朱润秋笑着说道。今天晚上是他带班值班,主要是督查白班和晚班交接班和设备点检及白天安排的工作进度情况。
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星辉归家、头上和鞋上沾着厚厚的灰尘……“两头乌”和“两头灰”成了“矿山基建人”最佳的代名词。
“走出去”是公司的战略举措,KM采矿部是公司 “走出去”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们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姜军)